从 “跟跑” 到 自成标杆:中国汽车品牌的价值逆袭之路
来源:汽车全看点 作者:露辰 发布时间:2025-11-20
在汽车行业,“成为同行对标对象”向来是衡量产品与品牌市场地位的核心标尺。回溯中国汽车工业数十年发展,这份行业认可的“殊荣”曾长期被海外品牌独占——从定义家轿标准的合资中级车,到树立豪华典范的德系旗舰,再到颠覆入华的特斯拉,它们一度是国内市场的“度量衡”,更是本土车企的追赶目标。从以往对标BBA的传统豪华,到如今出现的新现象,越来越多车企开始对标问界的科技豪华,这背后是对问界“新豪华”价值感的认可。

时移世易,市场格局已然重塑。如今高端新能源SUV赛道上,一个关键现象正在上演:越来越多品牌发布新品时,将“问界”“蔚小理”等中国品牌置于传播核心,以这些本土标杆为基准构建自身竞争力坐标系。
这一变化背后,是深刻的市场价值范式转移,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在高端智能领域迈入新阶段——诞生了“源自本土、具备行业标杆意义”的产品样本。对历经追赶的中国汽车行业而言,这无疑是提振信心的标志性事件。
值得深思的是,本土品牌成为默认对标参照物,意义已超越单一车型成功。这背后折射出产业格局重构、消费者价值取向迭代,以及行业参与者的转型抉择差异,值得深入剖析。
“被对标”标杆何以铸就:体系化能力构筑核心竞争壁垒
产品能成为行业标杆,根本在于其产品力构建了难以复制的价值高地。行业共识是:电动化是竞争“上半场”,智能化尤其是智能驾驶,是决定胜负的“下半场”。当前智能驾驶竞争正从“技术演示”迈向“用户信赖”,核心检验标准便是用户“放心用”的主动使用率与“高频用”的里程覆盖率。
在这一赛道上,小鹏、蔚来、理想、问界等品牌持续研发投入,推动智能驾驶体验升级,构筑起本土品牌的集体优势。而车企能否通过技术攻克用户痛点,构建“技术积累—用户认可—口碑沉淀”的循环,是智能化竞争体系的核心基石。

以问界为代表的品牌所构建的智能安全体系,展现了系统化实践路径。赛力斯安全体系以“场景定义安全”为核心,覆盖“生命保护、车身防护、健康呵护、隐私守护”四大维度,集成超过340项安全功能,实现用车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防护。
围绕“场景定义安全”,赛力斯将技术转化为痛点解决方案:车身防护方面,依托环境感知与障碍识别系统,打造负向防撞、雨雾尘AEB等功能,累计避免潜在碰撞超200万次;生命保护领域,失能辅助与卫星通讯技术构建多重安全冗余。
今年国庆、中秋期间,问界辅助驾驶里程约2亿公里,智能安全避免4万余次碰撞,带辅助驾驶车辆事故率是未带车型的1/5。这些数据证明,当智能驾驶转化为稳定可靠的体验,车企构建的不仅是功能优势,更是用户信任与安全依赖——这正是产品力升维为标杆的关键,实现了技术突破的场景化价值闭环。
标杆绝非一蹴而就:需深厚技术储备支撑迭代,需长期实际道路验证算法与积累场景库,更需海量用户数据打磨,最终沉淀为用户口碑。这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,是工程能力、数据闭环与用户体验的深度融合。
以问界为代表的品牌,凭借早期战略投入,在数据积累、场景库构建和用户信任度上形成先发优势。这种技术深度、数据广度与时间沉淀构筑的体系化壁垒,让后来者需经历漫长爬坡周期。标杆的价值正在于此:既划定竞争高度,更定义抵达所需的耐心与积淀。
汽车行业需要标杆,更需要长期主义的坚守
“被对标”是中国高端新能源产业进步的注脚,表明市场已诞生有影响力的本土参照系。但对参与者而言,更需坚守长期主义:对标热潮是行业活力的体现,而可持续竞争力源于价值创造本源。

其一,回归用户而非对手。伟大品牌的根基是对目标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,与其投入资源模仿标杆,不如聚焦服务自身用户。找到并坚守驾驶乐趣、场景便利或设计美学等差异化价值,才是立身之本。
其二,投资未来而非追逐当下。行业领导者需掌控下一代技术定义权,全栈自研软硬件、下一代电子电气架构、AI与驾驶融合、车与能源交通协同等前沿突破,需要超越产品周期的持续投入。
结语
对中国汽车产业而言,“被对标”的思考意义超越单一产品成败。它关乎在市场喧嚣中,能否坚守“以独特价值赢得用户与未来”的商业本质。市场终将嘉奖专注创造的探索者,时间会公正评判所有战略选择。
对于整个中国汽车产业而言,“被对标”现象引发的思考,其意义早已超越单一产品的成败。它关乎在充满诱惑与噪音的市场环境中,行业能否坚守商业本质——通过创造独一无二的用户价值来赢得市场与未来。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,市场终将嘉奖那些专注价值创造、为行业开辟新赛道的探索者,而时间则会成为所有战略选择最公正的裁判。
行业坐标从不永恒,今天的标杆既是过往创新成果,也是未来被超越的起点。对“被对标”的本土品牌而言,真正的挑战不是维持热度,而是保持戒骄戒躁,以持续迭代、自我革新的能力在变革中领跑。







